王益先生序
我最初認識劉冰先生是在1984年,距今已有16個年頭了。1994年我到美國探親,曾應邀去洛杉磯長青書局參觀。最近幾年,他每年來北京一次,我們都能見面。他出版的《長青新聞》,每期都寄給我,我都讀了。有時還寄給我一本兩本台灣和美國出版的有關出版的書,我遇有出版方面的問題,寫信向他請教,他工作雖忙都及時答復,對我很有幫助。老朋友了,但對他的瞭解還是膚淺的。我的感覺是﹕他很容易接近,很好相處,樂於助人,是一個值得做朋友的人。他對出版業務很熟悉,在美國開書局賣中文書,不僅有門市零售,還做批發,還辦連鎖店,很有成績。他不僅賣書,還出版書,還搞書展、畫展、攝影展、座談會、演講會等各種文化活動 平均一年辦幾十次,對中美文化交流、對兩岸三地文化交流,對幫助居留美國的華人、華裔、華僑瞭解祖國文化,起了不小的作用。一年幹這麼多事,其工作效率,實在令人驚訝。
承他垂愛,把大作《出版印刷半世紀》的原稿複印給我看。我一上手,就捨不得再放下。花了三天時間,馬不停蹄地把它讀了一 遍,對他的瞭解大大進了一步,比較全面深入了。
他的出版印刷半世紀,可以分為前後兩段。前半段二十多年(1949—1972),在台灣,邊工作,邊學習,是個「學習迷」;後半段二十多年(1973—1999)也學習,主要是工作,是個「工作狂」。
在台灣二十多年,做了不少事,做出了成績,因此有人要推薦他到正中書局當總經理,他婉言謝絕了。但我印象最深、最令我感動的是他的如醉如痴的學習。剛到台灣,他隨時隨地學習,一有機會就學,孜孜以求,永不滿足。同世界書局門市部的練習生住在一起,他與練習生同吃、同住、同勞動,一起上門板、卸門板,做清潔衛生工作,做整理書架、捆郵包、送郵包等工作。與印刷廠的經理、廠長住在一起了,他開始對印刷發生了興趣,這裏也要看看,那裏也要摸摸,對印刷有了部分瞭解。世界書局指定他監督《四用字典》的印製工作,他得其所哉,懂得了圖書印刷從排字、製版到印刷、裝訂的全過程。世界書局因此把全部出版印刷工作都交給他負責。他工作範圍越寬,聯系的印刷廠越多,學到的東西也越多。他不僅從實際工作中學,還從書本子上學,在台灣能找到的有關印刷的英文書和日文書,他都讀了。白天工作,晚上和禮拜天上大學,大學畢業,獲得法學士學位。1957年羅福林教授在大學開設印刷課程,他想到羅教授門下系統地學一下印刷。當時他已大學畢業,不能再進大學當一般的學生,就到學校中旁聽,完成了系統學習印刷的願望。196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日本辦出版印刷技術研習會,講課的都是日本印刷出版界的名流,他當時已在台灣大專學校教書,是副教授級專家,但是他仍不願放棄這個機會,到日本學習了三個月。在《出版印刷半世紀》中,我可以看到他回國後所做的學習報告,僅摘要就有22,000字,現在還有參考價值。他已掌握英語,還抽空學習德語、日語。他精通出版印刷業務,最有造詣的是在我國藝術作品的複製方面。他的原則是「複製藝術品,一定要和原作相同,把原作的精神表現出來」。他是說到能做到的。他經手複製的書畫極為精美,受到包括專家在內的各方面人士的讚揚,日本也拿書畫到台灣來印刷。《出版印刷半世紀》中刊載的《從印刷的角度看張大千的畫集》是一篇很有水平的書評、印評,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論文。他對印刷很有研究,是一個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經驗能親自動手的專才、通才,可惜未能在台灣得到充分的發揮,非常遺憾。他在學習中有創造,我國在三、四十年代,學術界、知識界對圖書的25開本,特別喜歡。但25開本屬畸形開本,裝訂非常不便。他發明了用縮小全張紙尺寸改用16開印刷的辦法,達到了25開的效果,提高了工作效率。與此同時,大陸也創造了加大紙張尺寸用32開印刷的辦法,尺寸接近25開,而大大提高了效率。可謂異曲同工。
後半段在美國,開始時他仍想學習,學印刷,看美國人如何做印刷,還真有東西學,但不久就只得轉入工作了。很顯然,在美國首先要有飯吃。他為了吃飯,什麼活都幹。他在台灣是印刷專家,是老闆,是教授,在美國卻去當印刷裝訂小工,為了一小時賺2.25美元一天打兩份工,幹15.5個小時。我讀到這裏都為他心痛。他在美國並非一帆風順,踫了許多釘子。他開過餐館、炸魚店、印刷廠,辦過《加州日報》、《加州論壇報》。大多失敗了,把錢都賠光了。有的也賺錢,如開炸魚店,但非所願也。最後在洛杉磯開長青書局,才找到了康莊大道,站穩了腳跟,開創了局面,生根了、發芽了、開花結果了、成功了。
中國有句箴言﹕「不以成敗論英雄。」這句話有一定道理。成敗與主觀努力分不開,但成敗不完全決定於主觀努力,與客觀形勢分不開。劉冰先生的出版印刷半世紀,有成功,有失敗,最後終於成功。不成功時也並不是不勤奮、不拼搏。他自己總結在美國所以獲得成功,是由於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就包含了個人的努力和客觀形勢的改善。成也罷,敗也罷,在美國也罷,在台灣也罷,他的勤奮學習和努力拼搏這兩項優秀品質,是任何情況和任何地方都值得讚美和值得仿效的。這本記載了他的奮鬥史、拼搏史的書,不是一本僅僅作個紀念、留個紀錄的可有可無的書。劉冰先生的勤奮學習精神和奮不顧身的拼搏精神是出版界同仁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共同財富。
羅福林先生序
五十年深植的友誼,長青燦爛茁壯。移居美國三十年,翰雲兄長居南加州洛杉磯,與舊金山海灣區,遙隔四百英里,南轅北轍,低降了老友會晤的機緣。長青文化公司在華盛頓州建立西雅圖分公司,跋涉途中,猶駕臨寒舍把晤,瞬間已是美好的回憶。年前深秋,飛佛州,途經洛杉磯轉機,特又蒙邀來機場相晤,時雖短暫,老友再次的歡愉,彌足珍貴。
日前翰雲兄在電話中,矚為其巨著,撰寫序文,雖疏禿之筆,義不容辭。當《出版印刷半世紀》文稿寄到,洋洋二十萬言,全然是現代化標準出版作業,電腦打印,篇頁章節,字跡清晰,塑張裝訂,舒展便適,誠不多見的編輯稿。
出版是彰顯人類智慧的手段;印刷是傳播人類智慧的方法。雖然是迥然不同的兩件行業,但卻有著共同的目標,更有著不可或缺的互補相成的必然性。
傳統上,出版是企業,偏重﹕核稿編輯,設計校對,版權登記,推廣發行。印刷是工業,側重﹕技術生產,忠於設計原稿,大量複製,作業流程繁雜,核稿排版,照相製版,彩色管理,紙張油墨,印刷裝訂。故耳出版者未必懂印刷,印刷者未必懂出版;然而翰雲兄,即專出版又長印刷,是貫通兩業,不可多得的雙棲專才。為人虛己謙和,忠於職守,勇對困難,精於觀察,善於深究,實驗求證,契而不捨,此乃翰雲兄成功之秘笈,更何況還有一位賢淑的內助,莊胤仁大嫂相輔。
出版篇,勾繪出當時台灣的政治,社會,風氣,環境中出版業在謀求貢獻與生活的雙重責任壓力之下,表現的艱苦卓絕,奮鬥的軌跡歷程,也更是確切的史實。
印刷篇,更詳實的記載了,當時台灣的印刷工業,怎樣由落後而振興到今日的水準,二十年的歷程,是印刷史中不可或缺的寶貴史料。
中國印刷博物館,籌備期間,1996年翰雲兄將其珍藏的一冊《元刻金剛經》,相托帶赴北京,面陳博物館創辦人范慕韓先生,轉贈中國印刷博物館,供開幕時展出,獨賞不如共享。三十年來並在美國文化學術界,為中國族裔,爭取到許多的榮耀和權益,更為蒙市鹿苑增添一份中華文藝的聲譽,以自己的信心恆心貢獻出孝心和愛心,是人類永恆的美事!
人類的文化,由農業、工業、資訊,隨著邁入二十一世紀,踏進了電子時代。傳統的出版印刷作業流程,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在多媒體的環境中,統合為一,「出版印刷」,已成為統一名詞,是巧合?抑或翰雲兄有洞察先機之明?
書名 我的出版印刷半世紀
作者 劉冰
編輯 張倩
封面設計 王小岡
封面攝影 林靜芸
出版者 美國長青文化公司
EVERGREEN PUBLISHING
請點選右邊查看按鈕,可回產品列表頁面查看更多相關產品。